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那它是从哪一个朝代流传下来的)

一、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中秋月饼起源哪个朝代

导读:中秋节就要到了,大家对这个节日绝对熟悉,因为我们每年都在隆重度过,每年都会吃月饼,月饼的花样特别多,吃月饼的讲究更是不少。那么,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中秋月饼起源哪个朝代呢?想知道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元顺帝末年,颍州刘福通及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起义,闹得朝廷佬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为了巩固统治,他们一面派兵压制起义军,一面派家鞑子到各家各户进行控制,大伙儿被卡得苦不堪言。

对于汉人来说,元代其实是外族,及蒙古人对汉人的统治。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对汉人的统治方法是由一名蒙古士兵负责管理30-50户汉民。及相当于后来的保长里长。他们对他们管辖下的汉民家庭有着极大的特权和随意性。比如为了防止汉人造反,所以汉人不得拥有兵器,甚至切连菜刀都是10户才能有一把,而且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还。

中秋月饼起源哪个朝代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天宝初年的一个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大明宫的蓬莱池畔赏月,“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开元天宝遗事》)。大约蓬莱池畔没有一个望月的最佳之处,皇帝不高兴。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胡人给先人高祖送来的圆饼一直叫做“胡饼”,这名字也不怎么好听,玄宗的赏月乏味极了。杨贵妃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物,情急之下,她仰望明月,智由心生,随口说出“月饼”这个名字。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中秋节吃月饼注意什么

1、不宜多吃

月饼的糖分和油脂含量都很高。一个中等大小的月饼所含的热量就超过了两碗米饭,即使是素馅料的水果、蔬菜馅月饼,其外皮的热量和脂肪含量同样高。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所以,吃月饼一天别超过一个,最好是一起分食。

2、月饼不宜晚上吃

月饼属于“三高”食品。晚上人体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变慢,晚上吃月饼会增加肠胃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更不宜晚上吃月饼,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3、月饼不宜当早餐

月饼是高糖食品,对于肠胃不好的人来说,早餐吃月饼可能会一上午都出现胃反酸的情况。

3、无糖月饼也有糖

“无糖月饼”近几年来颇为流行,声称其不含糖分,糖尿病人也可以吃。实际上,“无糖”并非真的无糖,只是商家用果糖、海藻糖等糖源代替了蔗糖,有的则是用木糖醇等人工甜味剂来替代。但是,月饼外皮中的面粉本身就是糖类,月饼馅料也含有糖分,这些都可以转化成葡萄糖,食用后会使血糖快速升高。所以,虽然无糖月饼中不添加蔗糖,但它依然是高脂、高热量食物,不可多吃。

4、糖尿病人不宜吃月饼

月饼中的糖分和油脂含量极高,吃多了会使血糖急剧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月饼。如果确实要吃,建议将月饼分成4块或8块,每次吃一小块就可以,既能品尝美味,又无需担心血糖过快升高。

5、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慎吃月饼

对于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吃太多月饼,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血液粘度上升,血流速度变慢,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冠心病,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6、胆囊炎、胆结石病人不宜吃月饼

月饼是极为油腻的食品,其油脂和胆固醇含量相当高,胆囊炎、胆结石病患者食用月饼后会刺激胆囊排出更多的胆汁参与消化,可能引起胆囊急剧收缩,容易导致胆囊内的结石堵塞胆管,从而诱发胆绞痛,还可能导致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的发作。

7、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月饼不易消化,还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患者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不可贪多,以免加重病情。

二、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那它是从哪一个朝代流传下来的

元末明初。是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军师刘伯温为了通知所有人一块儿起事,在八月十五把通知的纸条放在饼里发给所有人。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华夏公民不堪忍耐蒙古人的残暴统治,纷繁揭竿而起,朱元璋联合各路义师,预备一同举事,可是传递音讯很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在纸条上写上“八月十五夜起义”,然后藏在饼里,派人分发给各路义师的领袖,到了中秋之夜,朱元璋率众起义,各路义师纷繁响应。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大明今后,时逢中秋节到来,就派人拷贝当年传递音讯的饼,精心制成一种新的食物——“月饼”,赏给手下将士,尔后形成了习俗。

有一定考究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月饼起源于唐代的“胡饼”。唐高祖皇帝李渊在位的武德年间,勇猛大将军李靖率兵征讨匈奴胜利班师,刚好赶上阴历的八月十五日,在长安城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皇帝进献胡饼,用来庆祝唐朝军队的胜利。唐高祖李渊接过包装十分精美的胡饼,另一只手指着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然后把胡饼分给大臣们吃,君臣一同享受。南宋学者吴自牧曾经在《梦粱录》一书中,最早有记录“月饼”这个词。明朝时期出书的《西湖游览志会》也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清朝时期,关于月饼的记载就更多了,据传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月饼,却很厌烦“月饼”的名字,因为“月饼”跟“月病”谐音,相传慈禧太后曾经得过一种叫“崩漏”的妇女病,所以只要有人提到“月病”慈禧就心有余悸。慈禧老佛爷就给月饼起了一个雅称——“月菜糕”,但这并不是老百姓的本意。当然了,之后慈禧老佛爷去了西天,人们就又把“月菜糕”改回了“月饼”。

三、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来历是什么

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种不同一般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只是现在兔爷儿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饼,是杨贵妃中秋吃月饼的时候看到月亮,心血来潮地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便讨好一般把月饼的冠名权归于了杨贵妃。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地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到了民国,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谢,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于是,水到渠成一般,传到我们这一代,到了中秋便理所当然要吃月饼,仅仅成为了一种惯性而机械的存在,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自然之神的向往。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吃品和礼品,如此实用主义地对待它,我们是否悲惨地失去了祖先的那种纯真而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地自然的那种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是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一种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的一种最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和那它是从哪一个朝代流传下来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猜你喜欢